机制砂原料的粒度有哪些?
机制砂原料的粒度是评价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性能和施工质量。本文将详细介绍机制砂原料的粒度范围、影响因素以及如何进行粒度控制。
一、机制砂原料的粒度范围
机制砂是由天然岩石或工业废料经过破碎、筛分等工艺制成的砂状颗粒。根据我国国家标准《建筑用砂》(GB/T 14684-2011),机制砂原料的粒度范围如下:
粗砂:粒径大于2.36mm的颗粒含量应大于50%。
中砂:粒径在0.15mm至2.36mm之间的颗粒含量应大于15%。
细砂:粒径在0.075mm至0.15mm之间的颗粒含量应大于15%。
特细砂:粒径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应大于15%。
二、影响机制砂原料粒度的因素
原料性质:原料的矿物成分、硬度、密度等性质对机制砂的粒度有很大影响。例如,石英岩、花岗岩等硬度较高的原料,制得的机制砂粒度相对较粗;而石灰岩、页岩等硬度较低的原料,制得的机制砂粒度相对较细。
破碎工艺:破碎工艺对机制砂的粒度分布有直接影响。常用的破碎工艺有反击式破碎、冲击式破碎、圆锥式破碎等。不同的破碎工艺对粒度的控制效果不同。
筛分设备:筛分设备对机制砂的粒度分布起决定性作用。筛分设备的选择、筛孔尺寸的设置、筛分效率等因素都会影响机制砂的粒度。
湿度:原料的湿度对机制砂的粒度分布有一定影响。湿度较高时,原料黏性增加,容易造成粒度不均匀;湿度较低时,原料易于破碎,但可能导致粒度较粗。
破碎比:破碎比是指原料的最大粒径与最小粒径之比。破碎比对机制砂的粒度分布有较大影响。一般而言,破碎比越大,制得的机制砂粒度越粗。
三、机制砂原料粒度的控制方法
优化原料选择:根据工程需求,选择合适的原料,尽量降低原料硬度,提高原料的粒度分布均匀性。
优化破碎工艺:根据原料性质和粒度要求,选择合适的破碎工艺。对于硬度较高的原料,可选用反击式破碎或冲击式破碎;对于硬度较低的原料,可选用圆锥式破碎。
优化筛分设备:选择合适的筛分设备,合理设置筛孔尺寸,提高筛分效率。同时,定期检查筛网,确保筛分效果。
控制原料湿度:在破碎和筛分过程中,保持原料湿度适中,避免因湿度过高或过低导致粒度不均匀。
调整破碎比:根据工程需求,适当调整破碎比,使制得的机制砂粒度满足要求。
加强过程控制:在生产过程中,加强粒度检测,及时发现并解决粒度分布不均的问题。
总之,机制砂原料的粒度对其质量有很大影响。通过优化原料选择、破碎工艺、筛分设备、原料湿度、破碎比等因素,可以有效控制机制砂原料的粒度,提高混凝土的性能和施工质量。
猜你喜欢:选矿在线分析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