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砂含泥量实验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

机制砂作为一种新型建筑材料,因其环保、经济等优点在混凝土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机制砂的含泥量对混凝土的耐久性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将通过对机制砂含泥量实验的研究,探讨其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机制砂含泥量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

  1. 腐蚀作用

机制砂中的泥分主要包括黏土、粉土、硅藻土等,这些泥分在混凝土中容易吸附氯离子,形成氯离子吸附层。氯离子吸附层会导致钢筋腐蚀,从而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实验表明,当机制砂含泥量较高时,混凝土的氯离子渗透系数明显增大,钢筋腐蚀速度加快。


  1. 冻融破坏

机制砂中的泥分在低温条件下会结冰,体积膨胀,对混凝土产生破坏。实验结果表明,含泥量较高的机制砂制备的混凝土在冻融循环试验中,其抗压强度损失较大,耐久性降低。


  1. 碱骨料反应

机制砂中的泥分中含有一定量的碱金属氧化物,这些氧化物在混凝土中会与水泥中的碱性氧化物发生反应,产生膨胀,导致混凝土开裂、剥落。实验发现,当机制砂含泥量较高时,混凝土的碱骨料反应速率加快,耐久性降低。


  1. 耐磨性降低

机制砂中的泥分在混凝土中会降低混凝土的耐磨性。实验结果表明,含泥量较高的机制砂制备的混凝土在耐磨性试验中,其磨损量明显增大。

二、降低机制砂含泥量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

  1. 优化原料配比

在机制砂生产过程中,合理调整原料配比,降低含泥量。例如,在原料中增加石英砂、河砂等高纯度砂石,减少黏土、粉土等泥分含量。


  1. 优化生产工艺

改进机制砂生产工艺,提高砂石清洗效果。如采用高效振动筛、磁选机等设备,提高砂石清洗效果,降低含泥量。


  1. 优化混凝土配合比

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合理调整水泥、骨料等原材料比例,降低混凝土对机制砂含泥量的敏感度。例如,增加粉煤灰、矿渣粉等掺合料,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抗腐蚀性。


  1. 加强混凝土养护

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加强养护措施,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如采用喷淋、覆盖等方式,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降低混凝土的干燥收缩、开裂等问题。

三、结论

机制砂含泥量对混凝土耐久性具有重要影响。通过优化原料配比、生产工艺、混凝土配合比以及加强混凝土养护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机制砂含泥量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措施,确保混凝土工程的质量和耐久性。

猜你喜欢:废旧电池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