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丛氏祠堂简介
山东文登丛氏宗祠,位于文登旧城西城门里,柳营街路北,背靠北宫,紧依优老堂。优老堂原为尚书公兰祖之府第,始建于正德末年。明嘉靖帝继位后,兰屡疏乞归,赐敕褒谕中有“优老”语,因以为堂名。优老堂占地不足千平米,为一典型四合院建筑。人兰祖去世后渐辟为丛氏宗祠。清咸丰十年,在优老堂墙垣已颓,基址犹存的情况下,丛氏族人倡议扩修宗祠。及至同治八年,西面新宗祠建成,经整修的优老堂作为丛氏宗祠的馆舍,专用于接待外地族人。
文登丛氏祠堂始建于明代,都在明尚书太子少保兰公成名之后才有,现流传最广的丛氏族谱,也是兰公之后修续。兰公官居一品,当然要按当时的各项体制来修续宗谱。明时袭欧阳修之续谱之例,士大夫追封三代上续不过五代,所以按这个官方规定,丛氏族谱也就只能以德佑公为一世祖了,其后建之宗祠亦是以德佑为一世祖而祭祀。祠堂是古时人们对祭祀祖先之堂馆的一个俗称,按各朝代时期的制度不同,又被分为大宗祠、祠堂、支祠、专祠和家庙等多种等级。
威海现为文登区博物馆使用的文登丛氏祠堂,乃光绪末年北宫名绅丛氏族长麟洲公倡仪主持所建,其地为麟洲公无偿捐助,工料由全族劝捐。有史料为证,凡德佑祖之支系族人每亩地议排募铜钱。此祠气势雄伟,格调高雅,在文登诸氏之祠堂中无与伦比,是当时文登唯一一座按祖上出过一品官员才能达到的规格修建的。祠为二进五楹雕梁画柱,大殿堂前为木制屏风,祭祀时可全部展开,前殿有石柱四根,左右有石鼓一对,门前八字砖墙,大门上“丛氏宗祠”为邑名流书法家赵泮馨所书,大门后圆石卷门上有石匾坊,刻“世承天宠”四字,为文登光绪戊子解元于霖逢所书,由于资金问题匮乏,及麟洲公病故,此祠历20余年方竣工。后期亦为敌伪占用。建国后,长期为县文化馆图书馆所用,2000年世界丛氏宗亲会出资近10万元对其维修,丛氏研讨会在其前殿东室办公。
丛氏宗祠,是文登中心城区现存唯一古建筑。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不断有海内外丛氏后人来文登寻根祭祖,瞻仰丛氏宗祠。据说,今天文登人不管走到哪里,只要见到丛氏族人,一提是来自文登,第一句话都是“老家来人了”,而且天下所有姓丛的都能排上辈分。由此可见,“天下丛氏宗文登”是有史有据,是为天下丛氏族人所认同的。丛氏一族,自古即为文登望族。族兴祠必隆,自明代以来,文登丛氏宗祠几经修建。清光绪末年,因见原祠堂不够气派,文登名绅丛麟洲倡议并主持新建丛氏宗祠。丛氏祖上曾出过一品大员——明朝南京工部尚书丛兰,因而丛氏宗祠按一品官员祠堂规格建造,气势雄伟,格调高雅。尽管历经百余年风吹雨打,从现存的丛氏宗祠仍能管窥其当年的辉煌。祠堂占地800余平方米,二进五楹,雕梁画柱。前殿有石柱四根,红漆大门,门前八字砖墙,大门后圆石卷门上有石匾坊,刻“世承天宠”四个大字,为清光绪戊子(1888年)解元于霖逢所书。后殿飞龙翘尾,檐牙高啄,脊檐饰以兽吻。门楣原悬有木匾一方,上书“丛氏宗祠”四个大字,为当时文登名流书法家赵泮馨所书,可惜现已不复得见。
柳营丛氏宗祠位于文登市天福街道,年代为清。2013年10月10日,柳营丛氏宗祠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