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游离模式的文献综述

目标游离模式的文献综述

目标游离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Scriven)在1967年提出的,旨在改进目标导向评价模式的不足。以下是对目标游离模式的简要概述:

核心观点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认为,评价应当关注课程的实际效果,而不仅仅是预期效果。

评价重点转移:主张将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

理论依据

系统理论:教学评价应以系统理论为指导,应用整体性、有序性和反馈性原理。

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评价的理论应建立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之上。

管理学:教学评价的理论应建立在管理学的基础之上。

背景

产生背景:目标评价模式由“现代课程之父”泰勒提出,强调预设目标在评价中的重要性。

批判目标导向模式:斯克里文批判了目标导向模式,认为它过分关注预设目标,忽视了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情况。

影响

对评价实践的影响:目标游离模式鼓励评价者关注课程计划的实际结果,而不仅仅是预设目标,从而使得评价更加全面和客观。

局限性

评价程序不完整:尽管目标游离模式提出了关注非预期结果的重要性,但它并没有提供一个完整的评价程序。

总结

目标游离模式是对目标导向评价模式的批判和补充,它强调评价应更加关注实际的教学效果,而不仅仅是预设的目标。这一模式为教育评价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促进了评价实践的改进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