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研学旅游的文献综述

非遗研学旅游的文献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研学旅游是近年来随着旅游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提升而兴起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它旨在通过旅游活动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学习和体验,同时推动非遗的活态传承。以下是对非遗研学旅游相关文献的综述:

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较为集中,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推动非遗的发展、立法保护、商品化与本真性问题以及非遗旅游的开发保护等。例如:

Michael S. Simon(2000)研究了澳大利亚土著传统文化在旅游环境下的生存状况,探讨了旅游业中土著居民、传统艺术、本土文化与国际知识产权之间的关系。

Dan Knox(2008)研究了苏格兰民谣的再创作,分析了本地社区和外地游客对民谣改编的态度变化,揭示了游客真实性诉求的复杂性。

Saphinaz-Amal Naguib(2013)探讨了博物馆在构建移民和侨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作用,特别是在国际移民环境下如何保护移民的自尊和社会凝聚力。

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对非遗研学旅游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逐渐增多,主要研究内容有:

活态传承机制:陈华和王小元(2023)基于研学旅游的非遗手工技艺活态传承机制进行了研究。

旅游利用路径:陈航(2021)从活态保护视角研究了手工技艺类非遗的旅游利用路径。

生产性保护路径:王磊峰和许亮(2022)对景德镇制瓷手工技艺的生产性保护路径进行了探索。

再生模式:陈青和宋培铭(2023)在都市视域下研究了民间手工技艺的再生模式。

研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