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矿山储量怎么计算

测绘矿山储量通常涉及以下步骤和方法:

资源量评估

通过地质调查、钻探和采样等工作获取矿床的地质信息。

统计样本中所含矿物的含量,并利用地质模型进行插值和外推,推算出矿石的总体积或重量。

增加率法

在矿床中设置网格或划分区块,对每个网格或区块内已知矿石储量进行估算。

按比例增加到整个矿床范围内,适用于相对均质的矿床。

等级—面积法

将矿床划分为几个等级,根据每个等级的矿石含量和面积,计算每个等级的矿石储量。

将各等级的储量累加得到整个矿床的储量,适用于具有明显等级差异的矿床。

模块化估计法

将矿床分为多个模块,每个模块具有不同的地质特征和资源含量。

对每个模块进行单独评估,再将其累加得到整个矿床的储量估算,适用于复杂的非均质矿床。

算术平均法

将不规则矿体视为具有同等厚度的板状体,计算矿体的平均厚度、平均品位和平均体重。

使用公式:矿体体积 = 面积 × 平均厚度,矿石储量 = 矿体体积 × 平均体重,金属储量 = 矿石储量 × 平均品位。

地质块段法

将矿体按照不同的勘探程度、储量级别、矿床的开采顺序等划分成数个块段。

分别计算每个块段的储量,然后累加得到整个矿体的储量。

体积公式法

根据矿体形态和矿石质量分布特征,考虑勘探工程分布格局或采矿场的布局,将矿体分割成几何形矿块。

使用公式:矿块体积 = 块段面积 × 矿石平均厚度 × 矿石平均品位,然后汇总成全矿体和全矿床的储量。

保有储量计算

探明可采储量 = 探明储量 × 采矿回收率 × 选冶加工回收率。

保有储量是指探明的矿产储量扣出开采和损失量后的实有储量。

新增和升级储量

新增储量是指矿山生产建设中相对以往年度新探明的矿产储量。

升级储量是指在原探明储量级别的基础上,经进一步生产勘探和研究后,储量级别升高的储量。

这些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矿床的地质特征、勘探程度、开采技术条件等因素。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需要结合多种方法进行综合评估和计算,以确保储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