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干思政在职博士培养现状如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为了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思政教育骨干,我国高校开始大力开展思政在职博士培养工作。本文将分析思政在职博士培养的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思政在职博士培养现状
1.招生规模逐年扩大
近年来,我国思政在职博士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据统计,2018年全国共有35所高校招收思政在职博士,招生人数达到200余人。2019年,招生人数进一步增加到300余人。这一趋势表明,我国对思政教育骨干的需求日益增长。
2.培养模式多样化
思政在职博士培养模式多样化,主要包括全脱产、半脱产和在职攻读三种形式。其中,全脱产培养模式适合于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时间保障的学员;半脱产培养模式适合于工作繁忙、但有一定科研基础的学员;在职攻读模式则适用于在职人员,学员可以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进行博士研究。
3.课程设置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思政在职博士课程设置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要包括专业课程、公共课程和选修课程。专业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等;公共课程主要包括外语、计算机、体育等;选修课程则根据学员的兴趣和需求进行设置。
4.导师队伍结构优化
思政在职博士导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既有学术造诣深厚的教授,也有实践经验丰富的副教授和讲师。导师队伍的优化,有助于提高思政在职博士培养质量。
二、存在的问题
1.招生竞争激烈
随着思政在职博士培养的日益重视,招生竞争日趋激烈。许多优秀人才为了获得这一宝贵的学习机会,纷纷投入到竞争激烈的招生考试中。这导致部分学员在选拔过程中,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
2.培养周期较长
思政在职博士培养周期较长,一般为3-4年。在培养过程中,学员需要兼顾工作、学习和研究,这使得培养周期进一步延长。对于一些工作繁忙的学员来说,完成学业压力较大。
3.实践环节薄弱
思政在职博士培养过程中,实践环节相对薄弱。一方面,部分学员由于工作繁忙,难以抽出时间进行实地调研;另一方面,高校在实践环节的投入不足,导致学员实践能力提升有限。
4.学术成果转化率低
思政在职博士培养过程中,学术成果转化率较低。部分学员在完成学业后,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导致研究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效益。
三、对策建议
1.优化招生政策,注重综合素质评价
高校应优化招生政策,不仅关注学员的考试成绩,还要注重综合素质评价。通过面试、笔试等多种形式,全面考察学员的学术素养、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
2.缩短培养周期,提高培养效率
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思政在职博士培养周期。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效率等方式,缩短培养周期,提高培养效率。
3.加强实践环节,提升学员实践能力
高校应加强实践环节,为学员提供更多实地调研、实习和实训机会。同时,鼓励学员参与科研项目,提高学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加强学术成果转化,提高研究成果效益
高校应建立健全学术成果转化机制,鼓励学员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工作中。通过举办学术论坛、项目合作等方式,促进学术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总之,思政在职博士培养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面对当前培养现状,高校应采取有效措施,优化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为我国思政教育事业发展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社科院经济学在职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