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砂含泥量国家标准规定是多少?

机制砂,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因其具有环保、高效、优质等优点,在我国建筑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在机制砂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含泥量问题一直备受关注。那么,机制砂含泥量国家标准规定是多少呢?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

一、机制砂含泥量的概念

机制砂是指通过机械破碎、筛分等工艺,将天然石料加工成具有一定粒度分布的砂子。而含泥量是指机制砂中粒径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这些细小颗粒通常来源于石料中的杂质、粘土、矿物等,它们的存在会影响机制砂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

二、机制砂含泥量国家标准规定

  1. GB/T 14684-2011《建筑用砂》

我国现行机制砂含泥量国家标准为GB/T 14684-2011《建筑用砂》。该标准规定了建筑用砂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内容。

(1)砂的含泥量要求

根据GB/T 14684-2011标准,机制砂的含泥量应满足以下要求:

  • 对于细度模数大于2.3的砂,含泥量应不大于3.0%;
  • 对于细度模数等于或小于2.3的砂,含泥量应不大于2.0%。

(2)试验方法

标准规定了试验方法,包括筛分法、重量法、洗涤法等。其中,筛分法是最常用的试验方法。具体操作如下:

  • 将样品放入摇筛机中,以一定速度摇动,使粒径小于0.075mm的颗粒通过筛网;
  • 称量筛网上的泥砂重量,计算含泥量。

  1. GB 50164-2011《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

在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中,对机制砂的含泥量也有明确规定。根据GB 50164-2011标准,混凝土用砂的含泥量应满足以下要求:

  • 对于细度模数大于2.3的砂,含泥量应不大于3.0%;
  • 对于细度模数等于或小于2.3的砂,含泥量应不大于2.0%。

三、机制砂含泥量超标的影响

  1. 影响混凝土强度

含泥量过高的机制砂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因为泥砂颗粒在混凝土中起到填充作用,减少了水泥浆体与骨料之间的粘结力。


  1. 影响混凝土耐久性

含泥量过高的机制砂会导致混凝土的耐久性降低,因为泥砂颗粒会加速混凝土的碳化、腐蚀等破坏过程。


  1. 增加工程成本

含泥量过高的机制砂会增加混凝土搅拌、运输、施工等环节的成本,因为需要增加水泥、外加剂等材料的使用量。

四、如何降低机制砂含泥量

  1. 优化石料来源

选择优质石料作为原料,降低石料中的泥砂含量。


  1. 改进生产工艺

优化破碎、筛分等工艺参数,提高机制砂的清洁度。


  1. 采用高效除泥设备

在生产线中安装高效除泥设备,如振动筛、洗涤机等,降低机制砂的含泥量。


  1. 加强质量控制

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对机制砂的含泥量进行严格检测,确保产品质量。

总之,机制砂含泥量是影响其性能的重要因素。了解国家标准规定,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含泥量,对于保证机制砂质量和混凝土工程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电池黑粉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