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的文献综述

农业产业化的文献综述

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系统性的农业经营模式,旨在通过整合农业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等环节,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率和竞争力。以下是对农业产业化文献的综述:

农业产业化的起源和发展

起源:农业产业化最早由美国学者约翰·戴维斯及其助手罗伊·戈尔德伯格在1957年提出“农业一体化”的概念。

发展:随后,美国学者高得博格和戴维斯在1958年出版的《A Concept of Agribusiness》中进一步发展了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将其定义为包含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等环节的系统化生产链条。

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定义:农业产业化通常被理解为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整合农业资源,实现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经科教一体化经营的模式。

核心: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是实现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的联合经营,关键是培育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并让农民参与。

农业产业化的模式

分类:农业产业化模式包括市场引导、企业引导与政府引导的宏观模式,以及商品契约、要素契约、合作契约等契约签订方式。

类型:农业产业化类型可分为土地、资本、管理和劳动力等不同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

农业产业化的现状和优化策略

现状:自1992至1993年间在中国正式提出以来,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发展趋势,对传统农业经济产生了显著影响。

优化策略:包括加大投资力度提升农民知识水平、降低生产要素价格、扩大信贷机构数量等,以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问题:农业产业化在中国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如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农业产业链条短、农产品加工和流通问题等。

对策:对策建议包括培育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改善品种链、实现多次加工和增值等。

研究趋势和展望

研究趋势:研究重点大体相同,但各区域的研究文献缺乏特色,深入剖析较少。

未来展望: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组织模式、行为动机、合联机制、影响因素、生成机理、政府扶持政策体系等方面。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地区发展不平衡,农业产业化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有效的优化策略。